原標題:宗申集團為一線工人搭建“成長階梯”,破解企業高技能人才留不住的煩惱——(引題)
創效熱情這樣被激發(主題)
宗申集團正乘著“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試點的東風,探索建立符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的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機制,讓一線技能人才能成長、得實惠、有面子,也讓企業發展更有勁頭。
為推動產業工人實現由“工”到“匠”的轉變,重慶人社部門在企業試點推行“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目前,已認定82名“巴渝特級技師”。
摩托車產業是重慶的支柱產業之一,現有摩托車整車制造企業39家,規模以上零部件制造企業371家,從業人員近10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非公企業。作為重慶老牌摩托車制造企業和非公企業代表,宗申產業集團(以下簡稱宗申集團)也被列為新一批“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試點企業。
宗申集團工會主席梁華介紹說,集團此前已經出臺了企業版的“八級工”技能人才評價制度,與“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核心都是打破技術工人的成長“天花板”。
目前,該集團正乘著“新八級工”制度試點的東風,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評聘使用體系,讓一線技能人才成長有通道、待遇得實惠、人前有面子,也讓企業發展更有勁頭。
從技改沒動力到創新有熱情
對于薪酬分配方式改革帶給職工和企業的變化,宗申集團子公司——重慶宗申航空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的樣件工程師劉勇深有體會。
2007年,劉勇加入公司成為一名模具維修工,當時,生產一線的工人計件拿工資,維修工則是拿固定工資。
“那時,一線工人只要提升操作熟練程度,每天多組裝幾套,就能提高收入。”10月24日,劉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時,生產線上的不少工人都對生產模具改進有想法,但沒有動力去實施,維修工更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計件工資制度的弊端愈發明顯——提高了工人的操作熟練程度,卻難以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和創新意識,工人頻繁跳槽,產品研發滯后,企業發展受到影響。
這一背景之下,2008年開始,宗申集團將工人的技能水平與工資待遇掛鉤,讓技高者多得。
“以前,一線裝配工人的工資在3300元左右,最高也超不過4000元。”劉勇說,“分蛋糕”的方式改變后,一大批職工開始主動學習其他崗位技能,紛紛利用業余時間改進裝配工具、生產模具。
“一旦技改建議被采納,公司還會給予200元~1000元不等的獎勵。有的工人月薪能達到近萬元。”劉勇說。
2015年前后,宗申集團開始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瞄準航空發動機等新興制造產業,加大產業升級力度。設備升級后,提升技能人才隊伍素質的需求愈加迫切,宗申版“八級工”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應運而生。
宗申集團將一線工人的成長臺階分為學徒工、普工、多能工、全能工、技師、高級技師、研發主管和首席專家8個等級,并建立了與之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其中,技師及以下的工人工資由績效工資基數和績效系數決定,高級技師及以上的工人工資,由年薪、技能補貼、創效津貼組成。
“這一制度出臺后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個體成長與企業發展實現了同頻共振。”梁華說。
“劃得來”的企業育才賬本
2012年,曾銳大學畢業后進入宗申集團工作。不到10年時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集團摩托車動力板塊設計研發的核心成員之一。
入職后,曾銳從生產一線崗位干起,先后拜了4位師傅。“這是公司傳統,技術崗的新員工也要從學徒工干起。”他說。
曾銳介紹說,宗申版“八級工”制度,同時拓寬了技能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成長通道,鼓勵技能人員和技術人員融合發展。
“公司會挑選優秀技師競聘高級技師及以上崗位,待遇相當于研發部門副主管。”曾銳表示。
集團對技能人才評聘使用的重視,讓曾銳主動從技術員的職稱序列轉到了工人的技能等級序列,在2015年從技師晉升到了高級技師,并在后來主導了該公司“歐四標準中大排摩托車共性技術研究”“重慶宗申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摩托車電噴技術工程驗證中心”等科研項目。
費時費力培養的人才被“挖”走怎么辦?這是民營企業對于育才的普遍擔心。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企業更傾向于從別的企業“挖墻腳”“摘桃子”,不愿在培養技能人才上投入成本。
“從長遠算賬,企業的投入是劃得來的。”梁華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育才賬,把一名普工培養成全能工,需要在各條生產線建立培訓基地,定期開展崗位、技術交流,在購置桌椅板凳、電腦、顯示屏等方面都要投入資金,但帶來的效果是所有工人都能輪崗、頂崗,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公司會挑選優秀技工去高校進修、聘請專家來企業授課,而高技能人才能給企業帶來發明創新、技術攻關等收益。
在梁華看來,“越來越多的一線職工快速成長,為公司發展儲備了人才,同時在高技能人才發展前景看好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被‘挖’走。”
在“智慧工廠”當新工人
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設備維修高級技師昝偉2003年入職企業,親歷了企業版“八級工”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帶來的變化。
他表示,當技工成長路上的障礙被清除后,工人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企業發展勢頭都越來越足。在技術、技能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自動化生產線換產技術難題被成功突破,并打造出一個由公司自主設計、研發、生產的“智慧工廠”。
2016年,該集團工會“劉勇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劉勇帶頭研發完成C115型航空活塞發動機項目、螺旋槳項目等10余個項目的零部件樣件試制工作,讓國產飛行器用上了“中國心”。而曾銳等一批高技能人才也依托該工作室,共同解決了集團內各公司的技術難題、新技術開發100余項,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1000余萬元。
目前,宗申集團有10000余名一線工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人是多能工,高技能人才超500名,以技工個人名義申報的專利達5000余項。集團建立了100余個培訓基地,近5年來,高技能人才流失率低于5%。
宗申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成為重慶市“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試點企業后,集團打算結合“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進一步完善人才梯隊管理,探索建立符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的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機制,并將其以文件形式固定下來。
該集團相關負責人坦言,雖然集團各分公司此前已經在推行企業版的“八級工”制度,但卻沒有形成統一文件,同時,企業盡管獲得了自主評定職業技能等級的資格,但這項工作的進展仍較為緩慢。在“新八級工”制度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后,企業將評出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