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8月23日電 題:“文旅+”不設限 山東解鎖“新人設”
作者 于海濤 李欣 趙曉
素以好客、厚道、淳樸著稱的孔孟之鄉山東,今夏解鎖“新人設”。
激情嗨歌音樂節、野趣滿滿露營季、3D炫酷燈光秀……入夏以來,山東“井噴式”涌現新的“引流磁場”,凸顯這片文化沃土的年輕態、潮流感、科技范。
追根溯源,山東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為樹立“新人設”增添內驅力。
科技“添彩”托起智慧山東
擁有厚重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旅游資源的山東,在過去幾年,闊步走上“數智文旅”的發展道路。
從臨沂瑯琊古城推出沉浸式文化演藝劇目到濟南超然樓上演光影流轉的“3D Mapping Show”,從各大景區“上新”智能設施到文博場館競相開辦數字展覽……在科技的賦能下,文旅數字化應用“多點開花”,盡顯山東智慧新形象。
今年6月,觀眾在孔子博物館參觀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李明芮 攝
正在曲阜孔子博物館舉辦的“孔子密碼——沉浸式文物數字藝術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讓文物“活”起來,與觀眾對話。“展覽用現代社會語言和數字技術手段賦予了孔子文化全新的表達方式,并緊密結合當代審美和社會需求,實現文化的深度轉化。”山東省文化創意設計行業協會會長孫美華評價說。
類似活用新技術“喚醒”歷史文化的范例,在山東屢見不鮮。系列實踐不僅為游客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也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與增長點。
在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鳳芝看來,文化和科技融合是長線工作。面向未來,山東應重點培育“集群式”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從泰山文化、孫子文化等“在地文化”中挖掘IP,結合現代科技,打造新型消費業態。
文旅融合塑造活力山東
插上科技的翅膀,山東“詩和遠方”融合得更緊密。
重大項目和工程是觀察文旅融合成效的絕佳窗口。近幾年,山東重點文旅項目突出文旅深融合,力求在文化資源、旅游業態的“情景交融”中融出新動能,讓外界看見不一樣的活力山東。
作為山東重點打造的文旅項目之一,濰坊青州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挖掘“在地文化”,整合古城、不夜城、南陽河、九龍峪等一批特色資源,把“引流”重心放在開發夜游、夜娛、夜購、夜宿上。該項目不僅為各地游客帶來全新體驗,更成為活躍當地夜間經濟的重要引擎。
夜晚步入青州不夜城,游客仿佛置身童話里的光影世界,不倒翁、焰火雜技、招親大會等招牌節目引人流連。“今年針對暑假學生群體,我們增設游樂設施,推出小丑狂歡夜、格林童話夜等五大主題活動,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青州不夜城景區副總經理劉雷介紹說。
青州不夜城舉辦古風表演。(資料圖,青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瞄準“Z世代”群體的消費需求,山東各地還依托文旅項目推出露營燒烤、實景演藝、“村BA”等業態,在暑期“黃金檔”為游客提供“萬物皆可游、處處是場景”的美好體驗。
在今年4月召開的2024山東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上,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資源用足用好,把文化故事講新講活,把文化業態做優做精,深化拓展“好客山東”豐富內涵,推動文化旅游在更高層次深度融合。
“百業”攜手成就多彩山東
在文旅演繹“交響樂”的背景下,山東工業、農業、生態、康養等行業也加入“合奏”隊伍。“文旅+百業”“百業+文旅”紛紛起勢,孕育沉浸式、交互式新業態,積聚人氣,繁榮經濟,成就多彩山東。
今年8月初,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山東現已培育省級及以上工業旅游示范基地87處、體育旅游示范基地31處、生態旅游區30處,延長了旅游產業鏈,提高了產業附加值。
工業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等蓬勃發展,激發了山東旅游消費潛力。2023年,山東接待國內游客8.2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700億元人民幣。
游客在日照體驗露營,放松身心。(資料圖)宋年升 攝
“從淄博燒烤、濟南超然樓等‘出圈’現象來看,現在‘萬物皆可游’,旅游的外延不斷擴展。只要有地域特色,就有成為‘網紅目的地’的潛力。”孫鳳芝表示。
她建議,山東不僅要在科技的賦能下迭代升級文旅產品,拓展慢休閑、夜經濟等新消費場景,還應加快構建主客共享的公共旅游服務體系,鼓勵行業主體在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基礎上提供品質化、個性化的服務,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體現人文關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跨地市、跨部門協同聯動,把旅游作為一盤棋統籌謀劃、有效盤活。”
正如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磊在2024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一切皆可文旅,文旅賦能一切”。山東正立足文旅行業的獨特屬性,向融合要優勢、要活力、要效益,在融合發展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