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推進大黃山建設重大戰略部署,成為推動黃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作為大黃山建設的核心高地,黃山市勇擔使命,舞起龍頭,不斷增強產品競爭力、產業融合力、項目帶動力、服務支撐力、品牌傳播力,推動旅游深度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之地,在加快建設旅游強國中貢獻黃山力量。去年接待游客超8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740億元,同比增長45%、58%,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旅游接待385.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7.2億元,同比增長15.82%、20.6%。
構建大黃山文旅新坐標。以黃山為縱坐標、新安江為橫坐標,古村落鑲嵌其中,徽州古城、黟縣古城、屯溪老街、巖寺老街等煥新場景,構建“山水村夜”文旅產業新坐標,實現從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康養旅游升級、旅游產品向跨界融合的現代服務業延伸。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鏈接京津冀、大灣區,推進衢黃南饒聯動發展,打造大黃山大敦煌、大黃山大武夷等新IP,加快形成“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的高品質旅游目的地。
拓展大黃山產業新空間。圍繞休閑度假、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醫療康養、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打造高質量現代服務業集群,“黟縣—屯溪區—歙縣”入選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綠色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6.3%。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做優“茶花草魚”,推動“徽州味 賽村碗”等5個“村字號”IP向產業品牌轉變,鄉村全產業鏈產值突破千億元。用好“村落徽州”綠色金融、EOD、VEP三把綠色鑰匙,拓寬多元價值轉化通道,入選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幸福靠山。
布局大黃山城市新場景。加強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探索低級別文物保護黃山模式,全域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徽州千年宗姓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加快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瞄準“情緒+旅游”,煥新大黃山N個小美好,以“微景區、小投入、聚流量”思路打造向云端列車公園、西溪南等新場景,全面推廣最干凈城市屯溪標準,實現主客共享,傳遞友愛美好。
匯聚大黃山建設新力量。選派優秀干部赴先發地區體悟實訓、下沉企業項目駐點服務。升級“迎客松英才計劃”,辦好鄉村生活美學設計公開賽等系列賽事,常態開展“古徽州·72小時·奇遇記”系列活動,推進藝術鄉建,吸引千余名藝術家、數字游民、設計師駐留,涌現英澤藝術館、藝術長源、賣花漁村等藝術空間。
打造大黃山傳播新矩陣。深入實施“創意黃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廣計劃,打造國際會客廳,牽手31個友好城市、友好景區,舉辦承辦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等百余場國際活動,外交部“三連贊”黃山美景,充分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
(作者凌 云 系安徽黃山市委書記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