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多元培養體系 打造職教“金州模式”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新時期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被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創建于1982年的金州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以下簡稱“金州區職專”)坐落于遼寧省大連市,是一所全日制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今年正值建校40周年。近年來,學校在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全面發力,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把產業文化、企業文化、職業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文化建設,把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培訓全過程,不斷暢通多元發展跑道——
完善專業體系
凸顯辦學特色
金州區職專是一所集中職學歷教育、大專學歷教育、農村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職業技術專業學校,由大連市金州區職業教育中心、大連市金州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大連廣播電視大學金普新區分校、遼寧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金州分校、大連金普新區社區學院組成。
目前,學校本科(開放教育)開設工商管理、會計學、行政管理、法學、土木工程、藥學6個專業;專科(開放教育)開設工商企業管理、會計、行政管理、法律事務、學前教育、藥學、數控技術等9個專業;中專開設幼兒保育、機械加工技術、計算機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電氣設備運行與控制、物流服務與管理、眼視光與配鏡、康養休閑旅游服務、商務日語、會計事務、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風力發電設備運行與維護13個專業。此外,學校不斷調整專業結構,推動硬件條件達標,擁有康養休閑旅游服務、口腔修復工藝、風力發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汽修等69個專業實訓室或車間。
作為文化傳承、文化創新與文化育人的陣地,學校全面加強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工作,實施“國學德育”,創新“五四三二”架構。其中,“五”即“五元系統”,包括一個方向、兩個群體、三條路徑、四本教材、五項舉措;“四”即“四大工程”,包括體系機制工程、文化景觀工程、社團實踐工程、隊伍提升工程;“三”即“三項管理”,包括學生學校生活一日管理,思品課(德育課)、德育活動、實習實訓總體管理,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協同管理;“二”即“兩個主題”,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
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不斷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學校適時調整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增設了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2019年增設了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2021年增設了康養休閑旅游服務、眼視光與配鏡、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風力發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2022年增設了口腔修復工藝、體育休閑服務、直播電商服務專業,并確立了“工作學習結合、校企雙元共育、課堂車間融合、理論實操一體”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路,形成了工學結合,做中學、做中教,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學校推行“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建立了“四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即以“德技”為核心的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業考核相結合,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著力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過程的多元化等方面進行改革,注意吸收行業企業參與,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展學生就業渠道。
加快多元合作
提高教學實效
近年來,金州區職專不斷探索實踐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有力推動了學校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評價模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推動了學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學校探索并實踐出六種校企合作模式,即“校中廠”引企入校模式、“廠中校”投資合作模式、“招生就業貫通”訂單培養模式、“需求驅動”招聘洽談模式、“集聚聯盟”職教集團化模式、“紅娘牽線”國際交流模式。
在校企合作方面,學校探索實踐出了中職學校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與途徑,包括:通過與企業簽署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建立“雙元”育人的培養機制,學校教師完成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教育教學,企業師傅實施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傳、幫、帶;與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企業與學生(家長)簽署就業協議,形成學校、企業、學徒“三主體”共同參與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實現課堂與崗位、教師與師傅、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畢業證與上崗證的“四融合”,并通過“雙師”傳授、“雙向”評價、“雙證”融合,實現實崗育人;做好“五落實”,即校企聯合招生招工,落實其就業去向、學徒工資、社保費用、工齡計算、獎學金基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理論課與崗位技能課教材,共同組織理論課與崗位技能課教學,共同制定學生評價與考核標準,共同做好“雙導師”教學與管理,共同做好學生實訓與就業工作。
在產教融合方面,企業投入設施設備建設實訓基地、提供專業核心課程師資,彌補了學校實訓設施設備、專業教師技術能力等滯后企業發展問題。學校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安排專業教師在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生產、管理過程,掌握實踐操作技能,專業能力不斷提高,豐富了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專業教師通過企業實踐,不僅掌握了行業企業先進技術,也了解了企業人才需求,按職業標準、崗位需求,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
總體來說,學校實施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以來,實現了訂單定向培養、招生就業貫通、現代學徒制育人新模式,學生在入學時就明確了未來的就業去向,按照員工標準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立即頂崗,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及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同時節省了企業再培訓的時間。近5年來,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每年可為企業輸送500余名高質量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呈現出“入口旺、出口暢”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是“學生品質好,專業技能過硬”,實現了學生、家長、企業“三滿意”。
拓寬育人領域
助力鄉村振興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社會對職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托職業教育資源,培養、發展學生的職業興趣,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并通過拓寬職教領域,為鄉村振興、青年成才、智能技術發展等工作提供人才支撐。
在推動職業教育的進程中,金州區職專著力搭建“鄉村振興大課堂”移動學習平臺,開發農村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現代農業、農村電工、鄉村防疫等模塊課程內容,完成了青年農場主線上線下培訓,發揮青年農場主創業能力強、技能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啟動以“置身田野,勞動光榮”為主題的大連金普新區第十六屆“田野科普行動”送教下鄉儀式,創辦“三農”自媒體創作論壇,開展一系列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創業創新青年培養、中職生勞動實踐教學、青少年研學教育和農民實用技術送教下鄉等活動。
為提高社區居民綜合素質,金州區職專開展社區教育,開設了吉他、二胡、古箏、沙畫、沙瓶畫、揚琴、古箏、舞蹈、攝影、模特、聲樂、國學、書法、繪畫、太虛拳、英語、朗讀、電鋼琴、薩克斯、葫蘆絲等21個專業57個教學班,截至目前,已完成授課5048課時,累計培訓10萬人次。社區學院還開展了“最美社區教授”“最佳班長”“最優學員”“金牌教授”“金牌班長”“金牌學員”評選,在“金牌學員”中開展“雅士學位”培養,精心設計“雅士學位”專修課程、主題活動和公益服務項目,評出社區教育“雅士”,并授予“雅士學位”,培養優秀教師和優秀學員典型,提高居民的學習熱情。
“一老一小”是金州區職專社區教育的特色和亮點。學校積極開展智能技術培訓,推進“智慧助老”教育行動,面向社區居民舉辦“全民出擊終結詐騙”預防電信金融詐騙專項培訓;開展“敬老月”活動,舉辦“濃情重陽——2021年大連·金普新區智慧助老社區教育行動”,為居民講解急救、防電信詐騙、安全防范、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智能手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組建智能技術教育培訓巡講團,并為居民發放了智能手機使用手冊、預防走失手環等。
與此同時,在原有的家庭教育、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安全防范四大教育巡講團的基礎上,學校還開設了智能手機應用、農業科普知識、“關愛母嬰0—3歲早教”三個教育巡講團,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家庭幸福安康嘉年華”為主題,聚焦建設活力(魅力、文明)家庭、成長家庭、文化家庭、溫馨家庭,開展教育巡講、文化宣傳、實踐體驗、微視頻展示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目前,共開展教育巡講178場,培訓居民10258人次。
建校40年來,金州區職專順應國家要求和時代發展需求,努力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逐步突出辦學特色,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不斷開展積極探索。學校先后榮獲遼寧省重點職業高中、遼寧省標準化職教中心、國家重點職業中專、全國黃炎培優秀學校、全國十大特色職業學校、第三批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遼寧省職教中心轉型發展示范學校、遼寧省社區教育優秀院校等榮譽稱號,逐步構建了職業人才培養的“金州模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