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記者近期調研發現,近年來,當地依托智能管理、網格巡護、科學修復等措施守護美好生態,使得生物多樣性蓬勃發展、物種不斷“上新”。同時,當地還通過推動茶產業綠色發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等方式,努力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使得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美好愿景逐步變成現實。
生物多樣性記錄不斷“刷新”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面積1280平方公里,橫跨福建、江西兩省,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富集,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
生物資源本底調查是掌握地區生物資源狀況的根本手段。為進一步摸清生物資源本底、檢驗保護管理成效,武夷山國家公園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分別啟動兩棲爬行動物資源本底調查和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據了解,資源本底調查啟動以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組織20多家科研單位及高校的百余名專家,深入實地調查百余次,全面調查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主要生態系統和生物類群,累計發現了武夷林蛙、無凹帶蜉金龜等24個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方燕鴻說,通過調查,已基本掌握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兩棲爬行動物的種類和分布情況,并記錄了黃腹角雉、金斑喙鳳蝶、南方紅豆杉等一大批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這充分說明武夷山國家公園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一大批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和壯大。”
創新管護模式呵護良好生態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建設國家公園的重點任務。記者調研發現,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生態優先,建立嚴格系統的生態管護新模式提升保護成效。
智能管理提升管護效能。把柴刀別在腰后、帶上干糧和應急包……一番準備過后,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管理站護林員李萬松和同伴陳水旺一起騎上摩托車鉆進山林,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巡山期間,李萬松不時打開手機上的“巡檢助手”App上傳巡山實況。
巡山實況很快就匯總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平臺。后臺工作人員在電腦端就能實時看到巡護人員數量、巡護人員定位、巡山軌跡等信息。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部負責人廖傳平說,通過運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智能視頻監控系統,能夠及時掌握國家公園森林火情、茶園變化等情況,實現資源保護、應急管理等動態監管。
嚴格管控筑牢安全屏障。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呂兆平介紹,國家公園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將防火、防蟲、防盜有效融入“網格化”巡護管理,劃分為87個網格,加強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監管。
科學修復助力生態恢復。嚴格管控之余,武夷山國家公園還注重以“自然修復+人工修復”的方式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陳威說,國家公園專門出臺生態茶園建設管理意見,鼓勵和引導茶企、茶農按標準建設生態茶園,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完成封山育林62.5萬畝。
得益于管護水平穩步提升,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生態持續向好。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植被加快恢復,森林覆蓋率達96.72%;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綠色發展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如今,“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的生態茶園已在武夷山“遍地開花”。按照“十四五”期間設定的目標,到2025年,武夷山全市將基本建成近15萬畝高標準生態茶園。
方燕鴻說,在推動茶產業綠色發展的同時,國家公園還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特許經營和保護管理,努力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林農增收的矛盾,增加社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國家公園這塊金字招牌,給當地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據測算,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內桐木、坳頭2個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分別比周邊村高0.76萬元和0.85萬元。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茶農鄭永明說,全村3000多畝茶園不施肥、不打藥,每到制茶季,慕名而來的茶商、茶客不在少數,茶葉價格也水漲船高。“村里的茶青不愁賣,很多頭回客都成了回頭客。”
南平市委書記袁超洪說,南平已在1001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外,劃定4252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用“環帶”這個“外圈”保護國家公園這個“內圈”。“南平將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先行示范區”。
相關稿件